前言 -《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

在寂靜的深夜,我終於完成書稿,心情是激動的。我一直從事碳中和、碳金融的學術研究。當我寫這篇前言的時候,我主編的高等學校碳金融「十四五」規劃教材《碳金融概論》也出版了。我默默地觸摸著新書的封面,心裏對這本科普散文《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充滿了更強烈的期待。從學術到散文,我不是只著重於科普,我更期待的是,用有溫度的文字,用我飽含淚水、悲傷和希冀的深情,感動讀者,期待可以融入讀者的情感世界。

 

是的,我用了這麼多的期待,在我寫「『哭泣』的地球」的時候,我是流著眼淚在寫一個個故事的,我感動於那些因為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升高而失去家園的海島國家朋友的哭泣,那些因為饑餓而慢慢掙紮死去的北極熊,那些因為生態危機而失去家園的羅布人的故事,還有當我爬上那曲的雪山,看見逐漸後退的雪線的震驚和難過。氣候危機,並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名詞,它正在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氣候危機,不是科幻片中地球的未來,而是我們的現在。一些海島國家,正在因為氣候危機導致的海平面升高而消失,他們的國土被升高的海水所淹沒,他們的人民被迫成為氣候難民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國家,四處流浪,那些海水淹沒的國土,就成為他們永遠回不去的家園,只能哭泣著流浪。氣候危機,還導致了各種生物物種更快速的滅絕,瘦骨嶙峋的北極熊在饑餓中四處翻找垃圾,當它們用絕望的眼光在死亡前最後一次看向人類時,我忍不住流淚了,是我們人類對大自然過多的貪婪索取,才導致了它們的死亡。還有非洲那些因為極端氣候乾旱而餓死病死的兒童,他們瘦到無法形容。什麼是氣候危機?這些就是氣候危機,我努力想掙脫學者的思維和學術術語,用最直觀的文字,真實描述最直觀的景象,告訴大家,什麼是氣候危機。

 

氣候危機,並不僅僅只是在其他國家肆虐,也已經逐漸逼近我國。2021年,氣候危機導致的極端天氣,引發了河南的連續暴雨,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98人,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2022年,北半球嚴重乾旱,包括北美洲、歐洲、地中海地區、東北非地區以及我國南方地區都出現破紀錄的極端酷熱天氣,許多地區經歷了極端乾旱。連續的酷熱和降雨的嚴重缺乏使得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的水量劇減,多省江河斷流,鄱陽湖地區出現「湖泊無水」的狀態,湖床裸露甚至因為乾旱刮起「沙塵暴」。斷流的長江,使人們淌水過長江成為網紅2022年打卡的經典。可是,作為生態環保學者的我,心情卻異常沉重,乾旱會隨著升溫不斷增強,而我國就是乾旱敏感區之一。2022年全球的乾旱或者只是起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逐漸擴大乾旱和極端氣候影響區域。由於氣候變化,目前,熱射病死亡人數在急劇增加。熱射病是極端天氣下,由熱損傷因素作用於機體引起的嚴重致命性疾病,死亡率高達70%~80%。高溫還加大了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的死亡率,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這種極端氣候的影響可以以2022年的江西為例,江西被稱為魚米之鄉,但是,20225月,江西出現五月大雪的異常天氣,臍橙、蜜橘、溫柑等主要柑橘品種都受到異常氣候的影響,增加了病蟲災害,果園土壤濕度過於飽和,根系活力下降,嚴重影響產量。五月本是立夏時節、早稻迅速生長的季節,但是,五月寒雪造成早稻插秧後遲遲不能返青成活、分蘖發蔸,出現枯尖黃葉、死根死苗或僵苗不發的現象。進入6月,連續特大暴雨導致洪水襲擊,信江、昌江、樂安省、修河相繼爆發洪水,農業、水利、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和民房等因為遭受洪水襲擊而受損嚴重。進入7月,又遭到極端高溫襲擊,高溫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7月、8月、10月分別有7個、29個、93個縣(市、區)極端最高氣溫創該月曆史新高,其中,有26個縣(市、區)極端最高氣溫突破年極端最高紀錄。持續高溫導致了歷史罕見的氣象乾旱,河流斷水斷流,鄱陽湖作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出現「幹湖」的現象,鄱陽湖的很多生物如魚類、江豚等生物種群,都面臨生存危機。受極端氣象乾旱影響,江西秋季生態氣象條件明顯惡化,臭氧超標日數和高森林火險日數顯著偏多,局部還出現揚沙天氣。其中南昌多個站點PM10濃度飆升,局部站點出現空氣品質指數(AQI)超500的爆表級污染。

 

在這樣的氣候危機步步緊逼下,我們講述碳中和失衡的危機故事,是充滿著憂患情懷的,解決氣候危機,重新實現碳中和,是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面對的使命和任務,否則,我們人類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子孫後代,甚至我們自己,都無法安然地在地球生存,面對氣候危機,我們退無可退,只能永不言敗地抗爭和奮鬥。

 

碳中和的實現,只能依靠全球民眾的共同行動。我們會覺得碳中和只是我們美好的願望,但是,歷史時期,甚至農業社會,我們都是處於碳中和的環境中,大自然的碳吸納能力完全可以中和掉我們的碳排放。直到工業革命,我們人類,把地球儲存了上億年的碳基陸地植物和碳基海洋動植物的遺骸所轉化的煤炭和石油,僅僅用了300年的時間,就釋放到大氣中,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增加,才導致了我們現在的氣候危機。根據牛津大學的統計,19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僅超過50億噸,到1990年,這一數字翻了幾番,達到220億噸,此後排放量繼續快速增長,現在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已經超過360億噸,是1950年的7倍多,才僅僅70多年呀!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就好像給地球蓋上了厚厚的棉被,地球從太陽吸收的熱量無法散發,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類似於酷夏我們坐在停放在烈日下的汽車裏的感受,如果不能及時散熱,或者逃逸出去,性命堪憂呀!所以,我們永不言敗地與氣候危機抗爭,不是為了保護地球,地球從來不需要保護,即使地球生態全部變成沙漠,地球還是地球,依然安然無恙,受到威脅的是我們人類,是我們人類無法在這樣持續升溫的環境中可持續地生存下去。

 

所以,我專門寫了碳中和的前世今生,讓大家知道,碳中和的世界,才是地球生命正常的環境,才是地球生命演進中的本來模樣,而碳失衡,則是地球生命一次次滅絕和消失的主因。過去是恐龍,地球的前一任碳基生命霸主,在碳中和狀態的侏羅紀時代,地球上生機盎然,鬱鬱蔥蔥的森林濕地草原,植物爭奇鬥豔。豐富的食物和適宜的氣候,使恐龍們迅速繁盛起來,前所未有的巨型恐龍爭相亮相,在廣闊的森林和草原間遊蕩,粗大的腳印深深地印在泥土上。這樣繁盛和強大的生命,幾乎在地球上沒有天敵,卻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碳失衡,而滅絕了。恐龍的滅絕告訴我們,碳基生命是脆弱的,碳中和狀態的維繫對碳基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至關重要。當地球上碳中和狀態被破壞,無論二氧化碳濃度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地球氣候,導致地表溫度過高或者過低,地球上的植物都會因為生存環境的巨變而無法生存,更無法進行穩定的光合作用,地球有機碳迴圈就會從源頭遭到嚴重破壞,動物不僅會因為有機碳迴圈中斷造成的食物鏈斷裂而餓死,還會導致各種身體機能的長期破壞和改變,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也隨之崩潰。

 

我們總是喊著要保衛地球,其實地球一直都是安全的,地球從來不需要人類,大自然沒有人類也可以安然運轉,即使生態系統全面崩潰,地球還是地球,它還可以緩慢修復,唯一改變的,就是地球生命的滅絕和迴圈,過去是恐龍,現在是我們······所以,我們需要保護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安全,為此,我們需要集體共同的行動,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我想起《流浪地球》裏的一句話:「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災害,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大家看過溫水煮青蛙嗎?氣候危機就像逐漸加熱直至沸騰的溫水,我們就像漫泡在溫水中的青蛙,不知不覺無聲無息地,被氣候危機所侵蝕,我們不願清醒,因為我們想像躺在溫水中的青蛙一樣,享受這種舒適,不願跳出我們的舒適區來採取行動,我希望我的這本科普散文,可以喊醒大家,大自然留給我們行動的時間和時機已經很緊迫了,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否則我們就會像浸泡在溫水裏的青蛙一樣,當我們感受到危險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採取行動的機會。

 

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我用散文的方式直觀地描寫了我們面對碳中和採取的各種行動。作為佘族人,我對碳中和是有著特別的情感的。當我們在大山裏的時候,有著山澗鳥鳴,有著溪水潺潺,有著深林濃鬱,有著深夜狼嗷,有著春天的花香,有著夏天的繁盛,有著秋天的果甜,有著冬天的沉醉。我們一年四季地光著腳,踩在生命旺盛的土地上,腳下感受著蚯蚓的蠕動,感受著生命的孕育,感受著風中大山的歡唱,感受著雨中森林的舞蹈。我想,我是知道碳中和的本來模樣的。但是,作為佘族人,我們也是深刻感受到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驚喜和幸福的。在過去,因為懸崖峭壁,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山,沒有到過縣城。三月三,我們的阿哥爬山涉水、尋找心中的阿妹對歌,當時我們以為阿哥已經走過了整個世界,才找到我們,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那不過是,從一個鄉,走到了另一個鄉。過去的愚公移山、滄海桑田,只是一種神話,但現在,現代工業,可以在深山中打通隧道,走遍世界的阿哥,再要去找阿妹,騎著摩托,一個小時就到了。過去遙遠難以企及的縣城,現在坐上大巴,也僅僅是幾個小時的車程。過去的佘族,即使每家生很多孩子,也難以存活一個,因為各種疾病讓嬰兒的死亡率特別高,可以健康長大的孩子,就成為全寨族人的期盼和希望。但現在,現代醫學,各種疫苗,已經讓孩子們都可以健康長大,人口越來越多。

 

所以,我知道,碳中和行動,絕對不是回到過去,而應該是現代文明基礎上的回歸,也就是走生態文明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所以,我用散文的方式,介紹了現代綠色建築的鳥巢,現代綠色交通的氫能汽車,張家口曠野之風給北京帶來的現代綠電,現代的碳交易和森林碳匯,現代的綠色森林城市,現代的碳金融征戰,現代的生態農業,現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現代的綠色金融對碳中和的支持等。

 

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面臨的共同的氣候危機挑戰,作為環保人,我們正在永不言敗地努力著,這種努力,將轉化成像鑽石一樣珍貴的希望,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但碳中和,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個人的行動,碳中和,沒有那麼高深,沒有那麼玄妙,就在我們身邊,人人皆可貢獻。當我們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出行,當我們使用迴圈材料製作的鉛筆和筆記本,當我們作為消費者選擇使用具有低碳標識的產品,當我們選擇儘量食用本地食品以減少運輸能源消耗,當我們夏天和冬天減少空調的使用,當我們節約用電,當我們使用可以反復清洗的環保袋,當我們減少浪費食品,當我們不再追求奢華的生活,當我們簡單地消費、簡單地生活,當我們參與到碳金融中,購買各類碳匯以抵消自己產生的碳排放,當我們實現個人行動的碳中和,當我們學會享受簡單快樂的生活,我們,其實,就已經在為碳中和採取行動了。

 

碳中和,有著很多的故事,有眼淚,有悲傷,有奮鬥,有欣喜。我想,散文和學術文章非常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散文是有溫度、有情感的,當我暫時放下專業研究寫作的筆,給我的朋友,我的讀者,寫下這一個個碳中和的故事,就是想用我的眼淚,我的悲傷,我的行動,我的欣喜,我的溫度和情感,融入你的心裏。所以,我的朋友,我的讀者,請跟我來,讓我,用我的心、我的情,給你講述這一個個碳中和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充滿了我的愛戀,對大自然的濃情愛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碳中和,就是,讓我們的現代文明,融入天地大美之中,在青山綠水間,構建我們更高層級的生態文明。

 

來源:藍虹, 《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中國環境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