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撞击地球 - 《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

 

然而,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突然撞击了地球,破坏了这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碳中和状态下的碳基生命世界。6500万年前,一颗名为巴普提斯蒂娜的小行星,直径接近160千米,进入了地球轨道,撞击了地球,形成了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里的地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只有来自太空的陨石。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印记。高含量的铱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出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这次撞击带来了大量的热量,地球到处在熊熊燃烧,吸纳大量氧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撞击还引发了地球频繁的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尘埃、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形成浓厚而黑暗的大气层,遮挡了阳光,地球变得不分昼夜,一片黑暗,植物无法吸纳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地球的光合作用几乎停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无法通过光合作用来降低和平衡。 

 

在撞击的短时期内,地球像一个火球一样爆炸,释放了大量粉尘、黑色烟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但随着撞击事件的停止,二氧化硫、粉尘、黑色烟雾互相融合,形成了黑色浓厚的气溶胶,密集地遮挡了太阳。在气溶胶的遮挡下,太阳的热能和光能都无法传送到地球,地球由巨热又变成突然的寒冷,黑暗和寒冷并行。

 

很多年之后,粉尘和烟雾逐渐坠落地面,黑色云层逐渐消散,太阳光和热辐射重新照射和输送到地球。但此时的地球,因为长时间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只是厚厚云层阻挡了其吸收太阳热辐射和热能。当黑厚云层消散后,大气层极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立即发挥其吸纳太阳热辐射和热能的作用,地球又迅速进入气候过热的状态。因为地球碳中和失衡后,要重新恢复碳中和状态,需要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所以,地球就在几百万年间长期处于气温过高的状态。

 

 -藍虹,《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