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方面提升香港綠色金融競爭力

作者:馬駿 為香港中國金融協會顧問、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主任、IPSF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工作組共同主席、ICVCM理事

來源:信報財經新聞

 

去年由香港發行和安排的綠色與可持續貸款和債券超過800億美元,已經成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但是全球許多綠色金融中心都在積極創新,香港如果不在新的領域持續突破,不久之後就可能成為落後者。筆者認為,在如下幾個綠色金融的新領域中,本港有機會也應該爭取成為未來的領先者:

一、轉型金融發展

去年,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發佈了《G20轉型金融框架》,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都紛紛開始構建適合本地經濟的轉型金融標準、產品和激勵措施,例如內地重慶市、湖州市發佈當地轉型金融目錄(重慶版本包括120項技術路徑,湖州版本106項技術路徑),推出一批對轉型金融的貼息等激勵措施,建立覆蓋當地企業碳排放資料的碳帳戶系統,拿出輔導當地企業編制轉型計畫的指南。河北、上海、新加坡等地也在編制轉型金融目錄和政策。

香港應該認識到,為新能源、電動車、污染防治等服務的「純綠」金融已經成為「大宗商品」,可持續金融的未來主要增長點在於轉型金融。轉型金融所涉及的融資量可能會遠大於「純綠」金融的融資量。要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繼續保持領先,香港必須加快構建一個適合本地金融機構參與的轉型金融框架。這個框架至少包括如下要素:監管機構出臺適合本地的轉型金融界定標準(包括轉型目錄和使用方法)、企業轉型計畫的範本和披露要求;金融機構推出包括可持續掛鉤產品在內的各類轉型金融產品;政府提供對轉型活動的認證補貼等。

港交所已經推出了以ISSB為基礎的可持續訊息披露規則,未來香港上市公司將在溫室氣體排放訊息(尤其是範圍三)、氣候風險分析、公司轉型計畫等領域面臨更嚴格的披露要求。

二、以ISSB為基礎構建披露服務體系

筆者認為,ISSB為基礎的訊息披露要求將會創造一個巨大的服務市場,包括碳核算、碳核查認證、氣候風險分析(包括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企業碳中和規劃、可持續披露報告編制、碳資產開發與管理、ESG提升輔導,以及與這些服務相關的數碼技術應用。從中長期來看,這些領域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數量可能不亞于會計和審計專業人才。香港應吸引及培養大量人才,培育與支援新的服務機構,爭取成為亞洲地區的可持續業務服務中心。

三、利用CGT打通內地與國際市場

中歐牽頭推出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CGT)之後,許多內地機構在國際市場上發行了以CGT貼標的綠色債券,外資機構也開始在境內發行CGT貼標的綠色債券。最近,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對二百多隻境內銀行間市場交易的綠債加入CGT貼標,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已經在此基礎上推出中國綠色債券基金產品。這些創新有效地提升中國綠色資產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和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開放度。

多家香港的金融機構和協力廠商服務機構參與這些CGT貼標產品的承銷、認證工作。未來,香港在用CGT推動中國綠色金融市場開放方面可以發揮更加積極作用。例如香港監管機構可推出以CGT為基礎的本地綠色目錄,鼓勵金融機構使用CGT和與其可互相操作的本地目錄對資產進行統計和披露;金融機構能主動在內地尋找適合CGT貼標的資產,把其組合成基金、ABS等產品開展國際銷售;行業協會組織更多關於CGTCGT貼標產品對國際投資人的推介活動。

四、建立聯通CCER與國際的「碳市通」

中國內地的自願碳市場CCER即將重啟,大量碳信用產品將會上市。從中長期來看,CCER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自願碳市場之一。對香港來說,一個重要的機遇是成為CCER與全球市場連接的通道。香港應該借鑒「股市通」和「債市通」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個「碳市通」機制,讓國際投資者可以便利地進入CCER市場,參與國內碳信用產品的投資和交易。同時,應該支持CCER與國際自願碳市場標準接軌,爭取成為Integrity Council of Voluntary Carbon MarketICVCM)認可的機制,使「碳市通」成為推動中國碳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一個重要動力。對香港來說,通過向國際市場提供國際投資者認可的高品質中國碳信用產品,也能獲得提供相關服務(如註冊登機、碳核查認證、交易服務、經紀服務等)方面的商業機遇。